2007-02-01 C觀點:領匯有必要益商戶嗎 ? (施永青)
社會上存在着一種普遍的誤會,以為只要領匯的租金訂得便宜一點,商戶就可以為公屋居民提供更廉宜的商品和服務。其實,即使領匯不收租金,商場的租戶亦不一定會因而減價給公屋居民。
公屋商場裡的商戶,與其他商場裡的商戶沒有多大的分別。不少經營者,除在公屋商場裡開舖外,還在其他地方做生意,有些還是大財團轄下的連鎖店。他們到公屋商場來營運的目的,是想賺公屋居民的錢,絕不是大發慈悲,見公屋居民收入少,所以來服務公屋居民,會刻意把商品的價格定得廉宜一些。
其實,這些商戶也一直在不斷測試公屋居民的購買力,一有機會(譬如公屋居民的入息改善了),他們一樣會盡量加價;領匯收平一點租金,只會益商戶賺多點錢,不一定會益到公屋居民。
有人說:公屋的商戶,以前多是街坊生意式經營,很有人情味,無錢可以賒住先,有糧出的時候才結帳。我相信這只是個別現象;你與商戶的老闆熟,又碰巧這個老闆特別好人,才會有這樣的安排;商戶不可能來者不拒,為所有的公屋居民提供賒帳安排。
再者,這類街坊式的經營模式雖然有人情味,但經濟效益不一定高;他們所提供的商品選擇有限,零售價偏高(因入貨少不易取得好折扣),消費者一樣要付出代價。
相反,那些有能力付高租金的公司,可能正是一些營運效益高的公司,他們透過薄利多銷,一樣可以提供優質的商品與服務;提價只是解決高租金的劣拙手段。若是訂價過高,消費者買不起,對商戶也沒有好處。商品價格,始終受制於消費者的購買力。在公屋附近做生意,就得因應公屋居民的需要入貨,按公屋居民的購買力來訂價,一味加價,只會自食其果。
以香港這樣富裕的社會,有責任亦有能力為低收入的基層提供一定的資助;這點,相信沒有人會反對;問題是哪一種資助模式最有效。過去,我們主要是以廉租的公屋作為資助基層的主要模式,至於公屋居民要購買商品或享用服務,則一律要以市價購買,避免打亂整個資本主義社會的市場機制。然而,最近社會輿論提出了一項全新的理念,把為公屋居民提供廉價商品及服務也視作一種社會責任。這點,社會其實未有共識,亦不一定行得通。
若果今天我們可以叫領匯減租,將來一樣可以同樣理由叫商戶減價;商戶經營不下去怎辦?是否由社會接手?這個代價誰來負擔?再者,減價應減至甚麼水平?用甚麼機制去衡量?社會都未充分考慮,大家不宜視這種概念為理所當然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